這句話你應該不陌生。
你明明有準時躺下、手機也收好了,但身體就是進不去睡眠,或者醒來像沒睡一樣累。
2023 年一篇發表在《Cureus》的系統性回顧整理了過去 10 年的研究,幫我們回答了一個關鍵問題:
規律運動,對睡不好的人,到底有沒有用?
答案是:有,而且比你想的有效率,也比你想的有條件。
📌 先講結論:
有運動的人,睡得比較好;沒運動的人,睡眠品質比較破碎。
這篇系統性回顧共納入了 23 篇實證研究,其中大部分都指出一件事:
規律的身體活動(尤其是中等強度運動),不只能改善「入睡時間」、「總睡眠長度」與「白天精神」,還對失眠、白天嗜睡、甚至情緒低落造成的睡眠障礙都有幫助。
💡 這些改善可能來自幾個機制:
- 身體溫度調節:運動會升溫,30–90 分鐘後體溫下滑,有助進入放鬆狀態
- 內啡肽與血清素釋放:調節情緒,降低焦慮感,幫助入睡
- 身體疲勞與自主神經平衡:幫助身體「知道現在該休息了」
🧱 不同「強度」對睡眠的影響不同
研究整理後發現:
- 中等強度運動(如健走、肌力訓練、瑜伽):效果最好,幾乎各年齡層都受益
- 高強度運動(尤其是晚上做的):可能會干擾睡眠,讓人更難入睡
- 輕度活動(如早上慢走 10 分鐘):也有微幅幫助,特別是在女性身上
所以不是練越重、效果越好——
你練得剛好,才會睡得剛好。
🕒「運動時間」也有差
- 早上或下午運動:比較能提升入睡能力與睡眠深度
- 晚上進行激烈訓練(超過 90 分鐘):可能讓你腦袋還在開機,反而難入睡
- 但對有經驗的耐力選手來說,晚間訓練可能不會有負面影響
—
👀 有一個重點被反覆提到:持續 > 偶爾訓練
只運動一兩次,不會讓你變成會睡的人;
但如果你開始固定動三次、四次、五次,每週都來一點點——
睡眠品質會慢慢變好。
有研究指出,每週三次、持續六週以上的訓練(包含太極、瑜伽、有氧運動)對於中老年人最明顯改善睡眠品質。
❗ 但不是每種人都一樣受用
對於患有慢性失眠的人來說,高強度訓練如果做太多反而可能影響睡眠。
研究指出,「少量、中等強度、週期控制」才是改善失眠的有效方式。
這代表:「想靠運動治失眠的人,訓練計畫應該是溫和而穩定的」,不是報復性重訓。
✅ 你想睡好,不是只有「早點睡」這個選項
運動不只是讓你「變累好睡」,而是調整你整個身體的節奏感。
你可以從每週兩次的健走開始,也可以從拉筋、深蹲十下開始。
重點不是做多大,而是你能不能讓你的身體進入節奏。
能動一點的人,身體也比較知道什麼時候該休息。
西岸支持你,穿上想穿的衣服,養成運動的習慣!❤️
📚參考文獻:
Alnawwar, M. A., Alraddadi, M. I., Algethmi, R. A., Salem, G. A., Salem, M. A., & Alharbi, A. A. (2023).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sleep quality and sleep disorder: A systematic review. Cureus, 15(8), e43595. https://doi.org/10.7759/cureus.43595